
經貿放眼全球 拉動區位經濟 《施政報告》打出香港自信
香港菁英會主席
黃進達
特首李家超發表第四份《施政報告》,融匯超過7,000份社會建議與40場地區咨詢內容。過去一年,香港社會經濟面對外圍環境的挑戰,整體氣氛自然不太良好。然而,作為香港未來一年的施政擘畫,對於香港的發展結構、社會經濟、民生所繫,乃至吏治之道,《施政報告》都有所涉獵,或可解答不少市民疑慮。筆者嘗試以旅遊業界視角進行分析,讀出一個信息:與其坐等時機,不如聯動灣區。
在咨詢階段,筆者已經提出:「建議行政長官在『十五五』規劃起草階段,加強與中央部委溝通,推動以區域視角整合灣區資源,爭取更多便利通關與簽證政策,尤其優化適用於灣區市民的跨境安排,促進人員流動。」
着力拓展全球經貿網絡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加速推進,是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重要領地。不過,原意為香港創科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發展空間的園區,至今仍只聞樓梯響。是次《報告》以北部都會區的提速為亮點,將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制訂各發展區的營運模式,拆牆鬆綁、簡化行政程序,並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特別提到引入快速審批制度,採納各地優秀建築方法,降低工程成本並縮短工期,可採用多元開發模式,包括原址換地、「片區開發」等。看似心急之舉,實則展現政策思路的格局轉變,改變一貫公務員死板執行、重程序輕效果的情況,並推動施工標準與素材資格互認,於北部都會區作為沙盒先行先試。筆者非常期待,北部都會區這片試驗田能否創造新時代的「獅子山」發展速度。
從旅遊業者視角來看,要擺脫困境、吸引遊客,開拓新領域必不可少,而大灣區一體化正是其中之一。筆者觀察到內地不同區位經濟圈正在形成,通過城市聯動,逐漸構建多元化的旅遊業態。《報告》在多個行業戰略發展中,以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區位優勢,聯動內地灣區城市,將整個大灣區視為經濟腹地,塑造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同時,在對外聯繫方面,《報告》強調香港需積極發揮「一帶一路」功能平台作用,強化與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的經貿聯繫。這種既深耕區域、又放眼全球的雙軌策略絕非口號。筆者相信,今日香港有條件同時把握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機遇與國際市場的潛力,以文化、體育與旅遊的深度融合為突破點,驅動經濟飛躍,向世界展示香港的自信與魅力。
遊艇經濟推動區域協作
行政長官採納了筆者的建議,《報告》提出發展大灣區遊艇經濟、推動跨境綠色金融合作、拓展「一程多站」旅遊模式等具體措施,體現了這一戰略思維,顯示香港正以開放姿態整合資源,在區域協作中創造共贏價值。
筆者特別贊同《報告》中關於發展「遊艇經濟」的舉措。香港擁有豐富的海島資源,與大灣區城市協作發展遊艇經濟,具有巨大潛力。《報告》提出優化遊艇出入境程序,擴大泊位供應,並探索「港艇北上」和「北艇南下」等便利措施,將吸引高消費客群來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雖然泊位新設仍顯不足,但通過設立遊艇動態監察系統,容許訪港遊艇無須預留泊位並在指定水域錨泊,是一項創新之舉,展現了政府解決問題的創造力。
數據顯示,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去年7月至今年6月共舉行786項活動,包括120個展覽、90個國際及本地會議,涵蓋加密貨幣、第三代互聯網、創新科技、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藝術、葡萄酒和烈酒、度假和旅遊、教育以及大灣區發展等主題。另外,數以百計企業會議、宴會和文娛活動在年內舉行,參展商、買家及活動訪客超過780萬人次。
文體旅融合打出香港自信
筆者早前建議,會展經濟不僅帶動航運、酒店、餐飲、零售、物流等多行業發展,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高消費商務旅客親身體驗香港的發展成就,更成為香港乃至中國的「公關大使」,助力說好香港故事、中國故事。行政長官認同會展業對香港的貢獻,強調香港有助驅動「引進來、走出去」,發揮「出海」平台作用。《報告》明確政府將充分發揮香港展覽業的優勢,鞏固香港作為內地品牌「走出去」和環球品牌「引進來」的最佳平台,同時支持業界舉行更多有利推動品牌發展的活動。這一方針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發揮舉辦國際活動的獨特優勢,有助維持香港國際航空樞紐、會展中心和旅遊目的地地位,最終惠及航空業、酒店業、高端零售、會展及活動策劃等行業。
8月訪港旅客達515萬人次,為疫情後新高。今年首8個月累計約3,300萬人次,按年增長12%,旅遊業復甦趨勢持續。當中內地旅客佔總數近八成(2,553萬人次),仍是訪港旅客的主要來源。短途市場(如台灣、韓國和日本)及長途市場(以澳洲為首)分別錄得18%和19%的按年升幅,顯示香港對全球旅客具有一定吸引力。《報告》延續「無處不旅遊」的發展理念,致力將香港建設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透過發展郵輪旅遊、盛事活動、生態旅遊和特色文化項目,香港將吸引更多元化的客源市場,提升旅遊業的質量與效益。具體而言,《報告》提出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推動西九文化區多元發展,並重塑表演場地功能布局,積極將康文署租用場地安排市場化。這些措施不僅能豐富香港的文化內涵,更能創造實質經濟效益。例如將香港體育館優先用於演唱會,東九文化中心重點推動藝術科技表演等安排,既考慮場地特色,也符合市場需求。
筆者進一步建議政府與業界加強交流,讓文體旅活動真正對經濟產生作用。作為載體的場所或大型公共空間的盛事,首先要契合市民大眾與市場的需要。文化場所、公共空間與旅遊體驗密不可分。文旅公共空間應生活化,日間如常開放,夜間舉辦能激發市民與旅客消費動機的主題活動,如萬聖節「博物館驚魂夜」、夜間商務輕食聚會等。最終目的是讓博物館在功能上滿足公眾飲食、體驗及學習新知,讓國際旅客愛上香港的文化場所,成為忠實訪客,心甘情願地持續消費。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報告》展現了香港在區位與國際格局中的自信定位,通過經貿放眼全球、拉動區位經濟的雙軌策略,以及文化、體育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競爭力。筆者感覺到,香港正一步步擺脫過去幾年的無力感,已有勇於迎接未來挑戰與機遇的底氣。